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时间:2024-06-30 09:53:13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气候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三项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组织、编排顺序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二、说学生

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具备了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三、说重难点

1、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影响我国气温的主要因素。

2、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3、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4、锋面雨的形成。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学会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情况,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法。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情景导入法、读图比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然后)读图比较,认识规律——(最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采用情景导入法。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同时为后面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环节: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分析一月份平均气温图,探讨以下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此时,海南海口市气温又是多少摄氏度?

③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学生掌握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夏季的气温图,通过对7月份平均气温图的判读分析概括出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普遍高温。并且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

(三)、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探讨,老师补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要的素材: “①冬至日太阳光照图,②冬至日三地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③冬季风示意图,④课本辅助阅读材料”,学生合作探究时,老师通过问题的形式正确地引导讨论方向,遵循递进式的原则,逐步深入地提出三个问题“①随着纬度的变化太阳高度和昼长是怎样变化的?②太阳高度的大小和白昼的长短对于我国气温有何影响?③冬季风是如何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资料和知识储备,概括出纬度位置和冬季风对于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夏季最低气温在青藏高原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的因素。

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掌握我国温度带分布情况。

〔四〕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分析得出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五)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演示。

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总结干湿地区划分情况。

阅读课外短文“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区域,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了解有关我国的寒潮、台风、水旱灾害等资料,从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有效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采取框架式结构,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方便学生认知强化。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 ……此处隐藏3760个字……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高山冷凉区,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并在林间套种草果、板兰根等经济作物,形成高山冷凉区生态经济林带;海拔900米至1600米的山腰地带,依托科技创新,大面积推广自己培植成功的高产优质稻和杂交稻,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和稻田养鱼为主的渔业,形成温热区以粮为主的粮畜经济带;海拔900米以下的矮山及山脚河谷地区,在种植香蕉、荔枝、芒果等水果的同时,发展生物资源,培植印楝、栀子,以及种植无公害冬早蔬菜、杂交水稻制种等高附加值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热作经济带。

为了稳妥推进“三带”特色经济的发展进程,元阳县采取了“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组织起来。并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培植结合起来,在上新城乡风口山至马街乡东门坝一带长约50千米的红河岸边荒山荒坡上,种植印楝10余万亩;在黄茅岭乡、黄草岭乡、马街乡等地区发展栀子5万亩。仅印楝、栀子两项生物资源创新产业,进入盛产期每年就可达到4亿元左右的产值。南沙利用天然温室种植冬早蔬菜,不仅投入少、而且产出高、质量优,产品远销昆明、成都、贵阳等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增加。甘蔗产业也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扩大了种植规模,糖业公司每年付给农户蔗款3000多万元。

传统产业茶叶、芒果、荔枝、香蕉和鲁沙梨、香酥梨等果树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和品种升级换代,今年改造的低产茶园就达到2000亩。汪继武刘为民杨治兵

四、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中特别强调:改革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本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原则,对问题回答的准确者,鼓励其要再接再厉,回答得不到位者,要给予以亲切的关怀,告诉其不要放弃的道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本章的开头相呼应,强化了人地关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学习气候的地区差异,以学生活动为主,既复习旧知又引入新内容。巩固学生对气温曲线图和对降水柱状图的识读,并将二者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气候特点。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这部分是教材的难点。本着从易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顺序和过程进行教学。首先,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纬度位置,二者一个在分析气温和降水部分市都涉及到,应该是学生已有知识,较易理解;对同一纬度来说,最不同的是海陆位置,关于这一点,在前两节也分析得较充分,所以一教师提示,学生活动为主,共同归纳总结出表格。但是,对全球的降水来说有重大影响。在陆地局部和海洋局部地区,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关于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已经学过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度,

但对地形雨的成因分布不了解,所以设计动画演示山地迎风坡降雨,背风坡干燥的过程,而随着高度降温是高山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总之,这部分教学步步深入,对学生了解影响气候因素和形成思维的方法有很大帮助。

对于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想起,气候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四、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分析获取新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1、气候的地区差异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 ⑵海陆位置 ⑶地形地势。

3、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七、教学反思

1.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0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2.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中国的气候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